首页

柑橘加工迈向世界一流

发布日期:2014-04-08

      

       如果把湖南的柑橘产业比作一列动力十足的火车,其“发动机”就是湖南省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研究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携手省内柑橘加工企业,走“产学研用”之路,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无缝对接。

  一系列新技术的“点化”,一只鲜橘变出琳琅满目的果冻、橘瓣罐头、橘汁、橘酒,畅销国内外市场。

  如今,“湘字号”的柑橘,正在告别以鲜食为主,迈向加工增值之路。作为“柑橘种植第一省”的湖南,崛起令世界瞩目的柑橘产业高地。

  催生橘瓣罐头“新王国”

  在全国柑橘优势带的规划图上,湘南位于“赣南-湘南-桂北”脐橙带,湘西又处在“鄂西-湘西”柑橘带,湖南是唯一兼跨两大柑橘优势带的省份。湖南柑橘无论面积、产量,一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

  十多年前,世界头号罐头销售商美国地蒙公司就运用航天遥感技术跟踪,认定湖南是全球柑橘生产的“宝地”。

  而当时,全省上下却为柑橘销售发愁。湖南近600万亩柑橘,集中在两个月内上市;柑橘以鲜食为主,气调冷藏设施缺乏,加工处理能力弱;丰产年份,每公斤鲜橘仅卖两毛钱,还不够采摘费。大片的橘林里,果子熟透也无人采。

  橘贱伤农,也深深刺激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解决柑橘卖难的出路,加工是重要途径之一;不把柑橘加工搞上去,就是愧对橘农!

  近20年来,在首席专家单杨的带领下,专家组攻克了一系列柑橘加工难题;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引领柑橘企业,走“产学研用”之路,让科研成果便捷进入生产车间,转化为生产力。

  智能式流槽连续脱囊衣、EVOH阻隔层复合塑杯包装、低温回旋式连续杀菌、酶法脱囊衣、复合酶除苦味……20多项柑橘加工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无障碍进入车间推广,“点化” 一只柑橘变出数十种产品。其中,新型橘瓣罐头、果粒橙、白兰地、辛弗林、类黄酮、柑橘皮渣可降解包装材料等新产品在国内首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3年,湖南柑橘贮藏加工比例已占到总量的近“半壁江山”,柑橘产业总产值过100亿元;全省橘瓣罐头总产量逾30万吨,其中近一半出口欧美。

  湖南橘瓣罐头加工的崛起,催生中国取代西班牙,成为橘瓣罐头“新王国”。

  探索“产学研用”模式

  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要穿越两个“死亡谷”,一是从技术到产品;二是从产品到商品。

  上世纪九十年代,单杨从当时的“世界罐头王国”西班牙学成回国,担任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眼看鲜橘烂在枝头,甚至有橘农含泪砍树,他提出,把柑橘加工技术列为攻关的重中之重。

  面对柑橘卖难,柑橘加工技术攻关应该是好项目,橘农渴盼,政府也会支持。所里当时找过龙头企业、上市公司,但对方宁愿花大价钱买国外的现成技术,也不愿与当时名气还不大的加工所合作。

  只有熙可食品找上门来。当时的熙可食品只能算中小企业,靠做传统的橘子罐头内销,年产值仅300多万元。

  一般而言,科研人员主要关注论文、专利,追求科学和技术的创造性;而企业家关注技术和新产品能否批量生产、成本是否低廉。这就导致技术转化往往难以穿越两个“死亡谷”。

  熙可与加工所的合作,一致同意以解决柑橘加工中的具体难题为目标。双方谈妥,由熙可提出技术问题,所里组织专家攻关,实验室(小试)成功后,企业参与中试。一旦中试成功,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企业车间应用推广。

  按签订的协议,在实验室小试阶段,企业不出钱;到中试阶段,也只拿小部分经费。只有全面采用新技术,产品占领了市场,企业才从利润中拿出一定比例返还。这样,企业风险降到了最低。

  从2001年起,熙可食品依托加工所,在国内率先开发塑杯橘瓣罐头。单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创柑橘酶法脱囊衣绿色技术,不仅为熙可解决了橘瓣整瓣率的问题,还节水50%,大大减少了酸碱废水的排放。

  熙可最早从美国引进EVOH塑杯生产线。但由于塑料本身的阻隔性差,难以满足罐头食品保质期的要求。单杨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反复实验,开发国内首个EVOH阻隔层复合塑杯包装的橘瓣罐头,帮助熙可新建2万吨的塑杯生产线,还配套研发出低温回旋式连续杀菌新工艺,使产品保质期达到18个月,比欧盟标准还长3个月。

  采用新工艺,熙可的橘瓣罐头在外形、内质、保鲜等方面,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一出工厂就全部运往海外,直接进入欧美的大超市。去年,企业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出口额7000多万美元。

  喜尝甜头,熙可干脆把企业技术中心挂靠在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与熙可的合作,我们探索出“产学研用”的范本。”单杨介绍,继熙可之后,“果秀”、“李文”、“辣妹子”、“金果”、“喜阳”等省内柑橘加工企业纷纷找上门来,先是单个项目的合作,再到企业技术中心的挂靠,几乎都是复制了“熙可模式”。

  企业起来了,产业壮大了,技术也赚钱了,这就叫“放水养鱼”。

  如今,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拥有5000平方米的欧式实验大楼、2000多万元的先进设备。单杨科研团队主力成员、现任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李高阳说:“这一切,都是熙可等企业分红回报的结果。”

  打造柑橘产业“升级版”

  从美国、巴西、西班牙等柑橘强国看,70%至80%的柑橘用于加工,只有20%至30%为鲜食。目前,我省的柑橘加工率仍然不到40%,加上贮藏量也只接近50%。

  “湖南柑橘产业再升级,主攻方向在橘汁加工。”单杨介绍,柑橘加工的两大主打产品,一是制罐,二是榨汁。我省橘瓣罐头已成气候,再把橘汁加工搞上去,柑橘产业才算真正做大做强。

  据相关统计资料,中国每年消费65°BX柑橘浓缩汁12万多吨,其中进口8万多吨。从消费习惯来看,以柑橘浓缩汁调配加工的“鲜橙多”,在农村已成为酒席上的必备品。但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消费的“鲜橙多”,很多是从巴西、以色列、美国进口的。

  近几年,单杨科研团队配合各地相关部门,重点引进了台湾佳美、汇源果汁等橘汁加工龙头企业,在益阳、怀化等地办厂榨汁。

  柑橘榨汁对原料要求较高,湖南柑橘一直是“涟红”、“尾张”等宽皮橘为主,这些品种宜鲜食,也适宜加工橘瓣罐头,用于榨汁酸甜度却难以达标。

  “按加工分区,湖南柑橘调结构,要发展榨汁专用品种。”汇源果汁怀化工厂负责人反映,榨汁专用品种哈姆林甜橙、大红甜橙为最好,但怀化、自治州等地每年甜橙的产量只有4万多吨,当地的主导品种椪柑只能榨调配汁。与工厂每年加工40万吨柑橘的设计能力相比,哈姆林甜橙、大红甜橙严重不足。

  “发展橘汁加工,科研人员要为政府当好参谋,调整品种结构;服务橘农,普及生产技术;服务企业,解决加工中的难题。”单杨称,经过5至10年的努力,把全省榨汁品种的比例由不足一成提高到三成左右,湖南柑橘在鲜食与加工比例上可望接轨国际。

  除了制罐和榨汁,湖南省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对柑橘副产物的加工利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我国每年柑橘副产物产量达1000万吨以上,总价值高达400亿元。目前除少量柑橘皮渣用于陈皮(凉果)等加工外,基本上没有得到利用,国内所需柑橘副产物提取的香精油、果胶、类黄酮等产品80%依赖进口。

  “在国内,柑橘副产物的焚烧处理,不仅浪费巨大,而且污染环境。”单杨介绍,所里现在已研发出柑橘香精油、果胶、橙皮苷、辛弗林等功能性成分联产提取工艺技术,研发了柑橘副产物(皮渣)生产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将提取功能性成分后的皮渣,生产不同用途、不同降解时间的各种可降解环保包装材料产品。未来几年,柑橘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将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对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柑橘真正实现吃干榨尽。”单杨估算,仅副产物利用一项,一只柑橘可增值两倍以上,橘农增收也能够翻番。
 


上一篇:全面对接升级版东盟自贸区
下一篇:王亮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