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日报】开放发展,大湘南崛起新增长极

发布日期:2014-05-20

        5月4日至6日,记者穿行衡阳、永州、郴州3市,明显感受到承接产业转移的热浪、改革开放的活力,正在湘南这片5.71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涌动。

  “大力促进开放开发,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建成连接粤港澳和东盟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去年7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作出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部署,给湘南地区下一步发展提出明确方向,更是当前湘南3市放大优势、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修“跑道”,搭平台——优化承接产业转移大环境

  如果把湖南的版图比作美人的头像,湘南3市则恰如美人脖颈上佩戴的三颗明珠。

  这里区位优越,紧邻珠三角城市群,与港澳、东盟自由贸易区最直接的对接,是湖南“一带一部”优势最为显著的地区;资源禀赋优越,坐拥丰富的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许多矿产储量、品位居全国乃至全球首位;劳动力资源雄厚,是湖南劳动力输出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进程中,湘南3市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进一步提升经济总量?

  2011年10月,湘南地区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成为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利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大平台,成为湘南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的必由路径。

  交通,是经济腾飞、小康生活的“跑道”。公路不通,招商落空;公路不畅,致富无望。

  地处湘粤桂边际的永州,2012年,一场名为“三年大会战”的交通建设在这里拉开序幕。两年间注入近百亿投资,拉通永蓝、厦蓉两条高速公路,全线完成湘桂铁路衡永段扩能改造工程并投入运营。去年12月28日,湘桂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从长沙至永州仅需1小时40分钟。开通湘桂高铁,让永州从此进入高铁时代。

  郴州交通大干快上,其实是逼出来的。5月6日,记者在郴州采访,多次听人提起“考察郴州,落户赣州”的故事。

  2007年底,行路难,让好不容易请来的香港客人望而却步,转而去了江西赣州。50平方公里的香港工业园项目最后花落赣州。

  痛定思痛,郴州拉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3年交通大会战。从2009年至2012年,郴州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500多亿元。3年交通大会战后,又展开了3年交通大建设,投资近500亿元。现在,郴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700公里,49条国省干线得到改造,完成所有通乡公路建设。

  近年来,湘南3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连年跃上新台阶,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省道、城际干线为主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由此迈入快速交通时代。

  路通了,回“家”就不远了。园区,则承载和扮演着“家”的温馨。

  目前,湘南3市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25个。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及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着集聚产业项目、优化项目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等重要作用。如何让外地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作为我省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大湘南积极把园区的服务环境,打造成“家”的感觉。

  在衡阳白沙洲工业园,成立了我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幢幢崭新的厂房等待着新主人的进驻。这个集保税仓储、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商品展示等功能于一身的崭新园区,成为该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又一“金字招牌”。2013年底,衡阳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有立新世纪、鼎航电子、兴荣新能源科技等8个项目抢滩综合保税区,这些项目全部达产后,年总产值将超过30亿元。

  厂内的事,企业管;厂外的事,园区管。湘南3市园区为投资商提供全程代办工商注册、融资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生产经营服务,并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和“无费区”运作模式。良好的发展环境,带来了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从2009年至去年9月底,湘南共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462个,占湖南总量的35.6%。

  承优接强,盯大瞄好——打造湘南经济“升级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湘南3市立足自身实情,坚持两型引领,在承接产业中推动转型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要提质创新,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打造符合两型标准的高端产业集群。如今产业转移项目要进来,首先必须严格接受‘两型’门槛的严格筛选,对环境有影响的污染项目,哪怕效益再好也不能进来。”衡阳市副市长刘正兴道出了湘南地区提升承接质量所遵循的思路。

  冶金、采矿、矿产品加工等,曾经是支撑郴州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产业粗放、环境污染、产品附加值低、受国际原料市场价格低迷冲击……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针对这些问题,郴州借力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整合关闭小微矿业企业,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郴州市委副秘书长、小康办主任罗成辉告诉记者。

  紧盯大企业,瞄准好项目,在产业转移中承优接强,是湘南3市加速转型发展、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一大特色。

  郴州借力央企,唱转型升级大戏。近年来,该市积极引进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等实力雄厚的央企,摆脱资源依赖,发展新兴产业,形成行业龙头,促使传统的冶金、采矿、建材产业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综合效益高的矿产品精深加工转变。中国建材兼并重组该市东江金磊、桂阳水泥、苏仙水泥,着力打造我国南方水泥生产基地,重组企业年生产能力430万吨。中化集团投资52亿元与宜章县政府合作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建设年产50万吨合成氨和80万吨尿素项目,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拉长了产业链条。

  衡阳呈现了“三雁齐飞”的景象。一是“领头雁”。富士康、欧姆龙、中兴通讯等带动能力强、高质量的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目前,落户衡阳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家,成为继长沙之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势头最强劲、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二是“北雁南飞”。即引进华菱重卡、合力叉车等实力雄厚的央企、上市公司,在南方建造生产基地。三是“大雁回乡”。即广大在外发展的衡阳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的项目。刘正兴介绍,衡阳下一步将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做活、做深产业链条,实现单个项目向集群化、链式化方向发展。

  “咱们永州的‘小罐头’发挥了‘大威力’,出口的罐头产品已占到美国橘片市场份额的60%。”永州市委副书记唐松成介绍,永州的特色和优势,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好加工文章,提高传统农业的附加值,才能有效促进本地产品“走出去”。目前,永州果蔬生产基地面积达60万亩,涌现出果秀、熙可、泉辉、宝达一批果蔬罐头生产企业,形成了年产值过20亿元的果蔬罐头特色产业集群。

  转型发展,促进湘南3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转好、效益明显提升。

  城乡环境同治,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百姓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普通百姓生活在富足、诗意的图景中,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郴州、永州、衡阳,是湖南“母亲河”——湘江的上源。同时,3市又是粤港澳农产品供应地。保护好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从长计议的战略考量。
记者曾多次深入湘南采矿区采访,无序的挖掘,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如今,这里的观念大为改变,各级政府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不愿破坏城乡生态环境。去年郴州市淘汰关闭产能落后的小企业二三百家,仅永兴县的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就从129家经过整合关停到30家;环东江湖的矿山整治,关掉了90%,力度之大可见一斑,其目的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城乡环境同治,打造宜居的美丽乡村。这一行动,在大湘南3市已形成共识,得到了同步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当前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环境。郴州市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暗”的问题,自2011年以来,以“点亮郴州”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农村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累计投资4.3亿元,安装路灯7.26万盏,几乎解决了辖区内村镇的公共区域照明问题。按照“不见垃圾堆、不见烂房子、不见癞子山、不见抛荒地”的要求,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行动。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汝城县热水村,公路两旁、村庄周边可视范围内基本上看不到垃圾和污染源。

  永州市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城乡,大力推进城乡绿化攻坚。在该市冷水滩区伊堂镇,记者看到这里道路整洁,农家庭院小楼别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房前屋后种满果树。

  尤其是大湘南产业转移升级发展,年轻人创业致富不用去远方,幸福感明显增强。家住永州零陵区黄田铺镇的晆黎云,今年在冷水滩区的达福鑫电子信息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这让以前一直在深圳打工的他免去了对家中孩子和老人的牵挂,不仅月收入最高能达到3500元,还能免费入住公司承担房租的公租房。承接产业转移,使得“回乡务工”在永州乃至湘南地区不再是稀罕事。过去到外地务工的人员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也能享受和沿海地区相差无几的工资待遇。

  据永州市商务局测算,承接产业转移为该市提供了40%的GDP贡献率、50%的新增财政收入、60%的固定资产投资和80%的城镇新增就业。

  近日,副省长、湘南地区指导小组组长盛茂林就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要求,推进湘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答了记者提问。

  盛茂林说,目前湘南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3年,湘南3市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235个,占全省的36%,加工贸易进出口额41.2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53%。以25个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为骨干的园区体系基本形成;分两批启动20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额1670.6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426.6亿元。

  谈到湘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盛茂林一口气举出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环境、政策等6方面优势。“然而,湘南地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困难也不少。”盛茂林介绍,一是小康实现程度较低。小康实现程度为78.9%,在全省四个片区中排第3。二是发展基础比较薄弱。2013年经济发展实现程度只有66.1%。三是基础设施有待加强。路网密度不够,出省通道不多,水、电、气、热等供应不足,通关和贸易便利化程度不高。四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衡阳市、郴州市小康实现程度分别高出永州7.3个和4.7个百分点。五是周边竞争比较激烈。东盟自由贸易区、粤西北经济区、赣南地区等地区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参与承接产业转移竞争。

  “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盛茂林列出应对困难瓶颈所需突破的七大领域。

  一是加强园区建设。科学定位园区功能和主导产业,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和产业配套,创新管理体制,抓好园区扩容升级,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好平台。二是突出抓重点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精心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土地流转,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转变。四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抓好示范镇、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建设,加强传统村落、古民居的保护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高速公路、高铁、航空港、湘江航运、公路的建设,加强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产业承接环境。六是切实改善民生。大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加强社会管理。七是着眼长远抓环保。严格树立环保意识,高度重视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抓好污水处理和发展生态农业。

  平整宽阔的沥青路面,风格一致的青墙灰瓦,房前屋后精致的菜畦、果园、鱼池,山坡上成片的苗木花卉……5月6日,记者走进郴州市苏仙区望仙镇和平村,还以为来到了某个高档别墅区。

  谁也想不到,3年前的和平村,还是一派“脏乱差”的景象:垃圾遍地,土路坑坑洼洼,土坯房、空心房等旧房危房散落在路旁,畜禽养殖的排泄物臭气熏天……

  近年来,郴州市在全面建成小康中启动了综合性新农村建设行动。苏仙区选定和平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拿出一系列“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激发了和平村“变形”的内生动力。

  “得益于这几年来市里承接产业转移,和平村不少村民都在工厂企业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望仙镇镇长刘欧飞认为,建设新农村缺的不是能力,而是引导。

  和平村的新农村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房屋改造建设、产业培育等多个方面分步推进:发动村民集资出工,建设高标准村道;出台补贴政策,激发村民改建房屋的积极性;引导土地流转,发展苗木、花卉、休闲农业等产业。

  短短2年间,和平村先后建成了近6公里的环村公路,3公里的高标准机耕道;拆除旧杂房12000平方米,改造房屋40000平方米;村里还实现土地流转3000多亩,不少村民摇身变成了种植大户,种起了蔷薇、石楠银杏等药用、景观花卉苗木。

  环境的改善,也让村民的卫生意识普遍提升。“现在村里环境整个变了样,大家都养成了爱护卫生的好习惯。”村民何应平在苏仙区一家采矿企业工作,今年花了近20万盖起一栋崭新的3层小楼,还领到了15000元的建房补贴。

  这几年,和平村的秀美风光还让休闲农业火了起来,村里已有30多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土菜馆、休闲农庄。盖好新房,何应平也打起了“致富新算盘”,他准备在家里开一个土菜馆,招待来村里度假休闲的城里人。

  和平村的变化也带来了示范效应,与之毗邻的高坪村里,60多户村民主动找到镇政府,表示愿意按照规划改建房屋、整治村容、发展产业。目前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也已有序地开展起来,继和平村之后,一个崭新的高坪村也将展露新颜。

  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在苏仙区开展得如火如荼,目前该区像和平村一样的市级示范村、区级示范村数量分别达到8个、18个,今年还将集中力量打造2到3个高标准示范村。
 


上一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下一篇:罐头行业用过硬技术保卫“舌尖上的安全”